?河源鋼結構廠房的承重結構設計是保證其穩(wěn)定性的核心,需結合荷載特性、材料性能、結構形式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量。以下從設計原則、關鍵結構設計要點、輔助穩(wěn)定措施三個維度,詳細說明如何確保穩(wěn)定性:
?

一、明確設計核心原則:以 “荷載平衡 + 剛度匹配” 為基礎
精準荷載計算,避免 “超載風險”
承重結構需承受的荷載包括:
永久荷載:鋼結構自重(鋼梁、鋼柱、檁條等)、屋面及墻面圍護材料重量(如彩鋼板、保溫層);
可變荷載:屋面活荷載(如檢修人員、臨時堆放物)、雪荷載(按當?shù)刈畲蠓e雪深度計算)、風荷載(需考慮陣風系數(shù),尤其是空曠廠房的風吸力);
偶然荷載:地震作用(地震設防區(qū)需按抗震等級計算水平力)、吊車荷載(如有吊車,需考慮豎向輪壓和水平制動力)。
設計要求:所有荷載需按《建筑結構荷載規(guī)范》準確計算,并預留 1.2-1.4 倍安全系數(shù),避免因荷載估算不足導致結構變形或失穩(wěn)。
材料選型與強度匹配
承重結構主材(如鋼柱、鋼梁)需選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鋼材(如 Q355B、Q235B),并根據受力大小選擇合適截面(如 H 型鋼、箱型截面)。例如:
承受彎矩為主的鋼梁,優(yōu)先選 H 型鋼(截面慣性矩大,抗彎性能強);
承受軸力為主的鋼柱,選用箱型截面(抗扭和抗壓穩(wěn)定性更好)。
同時需通過驗算(如強度驗算、穩(wěn)定驗算)確保材料強度與受力需求匹配,避免 “小材大用” 或 “大材浪費”。
二、關鍵承重結構設計:從 “主體框架” 到 “節(jié)點連接”
鋼結構廠房的承重結構核心是 **“鋼柱 - 鋼梁” 組成的框架體系 **,輔以支撐、檁條等構件,各部分設計需相互協(xié)同:
1. 鋼柱設計:控制 “豎向穩(wěn)定”,避免 “失穩(wěn)彎曲”
截面選型:根據柱高和荷載,選擇合理長細比(長細比 = 柱計算長度 / 截面回轉半徑)。長細比越小,穩(wěn)定性越好 —— 例如:6 米高鋼柱,若采用 H 型鋼(HW250×250),長細比可控制在 80 以內(規(guī)范要求一般不超過 150)。
基礎連接:鋼柱與基礎需采用剛性連接(如預埋螺栓連接),確保柱底能傳遞豎向力和水平力。基礎設計需滿足抗傾覆要求(如通過擴大基礎底面積、設置地梁增強整體剛度),避免柱底沉降不均導致傾斜。
變截面設計:對于高度較大的鋼柱(如超過 10 米),可采用上細下粗的變截面形式(下部承受荷載大,截面加大),既節(jié)省材料,又能減少自重對底部的壓力。
2. 鋼梁設計:控制 “橫向彎曲”,增強 “整體剛度”
跨度與撓度控制:鋼梁跨度越大,撓度(豎向變形)越容易超標,需通過截面優(yōu)化限制撓度 —— 例如:跨度 15 米的鋼梁,撓度需≤跨度的 1/400(即≤37.5mm),可通過增加梁高(如 H 型鋼高度從 500mm 增至 600mm)或增設加勁肋(在梁腹板兩側焊接鋼板,增強抗剪剛度)實現(xiàn)。
側向穩(wěn)定保障:鋼梁在受力時易發(fā)生側向彎曲失穩(wěn)(尤其是大跨度鋼梁),需通過以下方式控制:
增設側向支撐(如在梁中點或 1/3 跨度處設置水平隅撐,連接鋼梁與檁條,限制側向位移);
采用剛性檁條體系(如 Z 型鋼檁條通過螺栓與鋼梁可靠連接,形成 “鋼梁 - 檁條” 協(xié)同受力,增強側向約束)。
3. 框架整體穩(wěn)定性:通過 “支撐體系” 抵抗水平力
純框架結構(僅鋼柱 + 鋼梁)抗側移剛度較弱,需增設支撐體系平衡水平荷載(如風荷載、地震力):
縱向支撐:在廠房縱向(柱列方向)設置十字交叉支撐或門式支撐,連接鋼柱頂部與底部,將水平力傳遞至基礎;
橫向支撐:在屋面設置水平支撐(如檁條間的拉條、屋面水平支撐),增強屋面整體性,避免屋面在風吸力作用下掀起;
吊車梁支撐:若有吊車,需在吊車梁兩側設置制動梁或制動桁架,抵抗吊車水平制動力,防止吊車梁側向晃動帶動鋼柱失穩(wěn)。
4. 節(jié)點連接設計:避免 “薄弱點斷裂”
節(jié)點是承重結構的 “關鍵連接點”(如鋼梁與鋼柱的連接、支撐與主構件的連接),其強度需≥被連接構件的強度,常見設計要求:
螺栓連接:采用高強度螺栓(如 10.9 級摩擦型螺栓),螺栓數(shù)量和布置需通過抗剪、抗拉驗算,且螺栓間距≥3 倍螺栓直徑(避免受力集中);
焊接連接:對接焊縫需焊透(如采用坡口焊),角焊縫需保證焊腳尺寸(一般≥6mm),并避免在節(jié)點處出現(xiàn) “應力集中”(如焊縫轉角處打磨圓弧過渡);
節(jié)點剛度:重要節(jié)點(如柱梁連接)需設計為 “剛性節(jié)點”(能傳遞彎矩),次要節(jié)點可設計為 “鉸接節(jié)點”(僅傳遞剪力),避免節(jié)點剛度與整體結構不匹配導致局部變形。
三、輔助穩(wěn)定措施:從 “細節(jié)設計” 到 “施工保障”
檁條與圍護結構的協(xié)同作用
檁條(屋面和墻面的橫向受力構件)需與鋼梁、鋼柱可靠連接(如用檁托板和螺栓固定),不僅承擔圍護材料重量,還能作為鋼梁的 “側向支撐點”,減少鋼梁的計算長度(例如:15 米跨度鋼梁,若每 3 米設一道檁條,鋼梁側向計算長度可縮短至 3 米,穩(wěn)定性顯著提升)。
抗側移剛度驗算
整體框架需通過軟件(如 PKPM、YJK)進行抗側移驗算,確保在水平荷載(如風荷載、地震力)作用下,頂點位移與層高的比值≤1/500(多層廠房)或 1/250(單層廠房),避免整體晃動過大導致結構開裂。
施工階段的臨時穩(wěn)定
施工過程中(如鋼柱吊裝、鋼梁安裝),需設置臨時支撐(如纜風繩、臨時鋼支撐)固定構件,避免未形成整體結構前因自重或外力(如風)發(fā)生傾倒 —— 例如:鋼柱吊裝后,需用 4 根纜風繩從柱頂向四周拉緊固定,直至與鋼梁連接形成框架。
防腐與耐久性設計
鋼材銹蝕會降低截面厚度和強度,影響長期穩(wěn)定性。需對承重結構進行防腐處理:
除銹后涂刷防銹漆 + 面漆(涂層厚度≥120μm);
潮濕或腐蝕性環(huán)境(如化工廠房)需采用熱浸鍍鋅處理,或選用耐候鋼(如 Q355NH)。